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概况 > 依法治校

“疑、展、评”教学指引

发布时间:2017-10-26 来源: 分享至:

“疑展评”有为课堂是动与静完美结合的艺术。动从“疑”、“展”、“评”三大元素的字面意义已经体现出来,主要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静则是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氛围,一切诱发学习的条件和因素。动生自信,静生智慧。“疑展评”有为课堂中的“疑”以静为主,“展”以动为主,“评”则是动静结合。

 “疑展评”有为课堂结构上划分为三大元素:疑、展、评(图1)。元素内设基本组件,通过调用不同组件动态生成自主开放的有为课堂。在此基础上,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构建“疑展评”学科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个性特点打造特色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发展局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致力于使学生成为拥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未来人才。

1.jpg

“疑展评”有为课堂结构

一、疑元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引起注意的一种重要策略。罗斯科夫和柏克(J.BOHER)都曾做过研究,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有问题的实验组,进行有意学习,其即时测验成绩、延时测验成绩均优于无问题阅读组的成绩。

“疑”是指设疑、质疑和解疑,核心在质疑,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石门实验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质疑文化”,要求充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对学生提出质疑作到敢于接受、乐于支持和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对教材置疑,对教师置疑,对“司空见惯”置疑,对“完美无缺”置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不学无以质疑,不问无以解疑”,课堂上要善于为学生开一扇“天窗”,留一点“空白”,“疑”是所有学习的基础,是研究发现和实践创新的基石。

“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预习生疑:老师巧妙设疑;学生自学存疑。

老师根据知识内容及新的备课体验,动态生成新的“疑问”:核心概念的思考,重难点分拆为子问题,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等。学生课前通过预习课本,完成有为学案的自学部分和老师动态预设的疑问,并在疑学笔记上做好记录,带着自学成果、疑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2.课堂质疑:学案质疑;主动质疑;点拨质疑;讨论质疑。

    学案质疑是指学生提前对学案中的知识进行探究,与小组内的同伴交流研讨,发现存在的疑难问题,记录在释疑本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主动质疑是指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动态的提出问题,寻求更深层次的学习;点拨质疑则是对学习的关键处、问题的难点处进行点化,主要是要点中要害、分清主次;讨论质疑是指利用自由的讨论场域进行广泛的质疑问难,深化对知识的系统理解。

    3.课后思疑:复习巩固;关联解疑;延伸思考。

课后思疑是对课堂上学习的整理和完善。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主要包括:对所学知识进行常规性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和能力,这里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检查原有疑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学生能否运用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关联性的实际问题;必要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完成有为学案上的高阶练习,或者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课外阅读和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开展探究学习。

     “疑”主要引发认知学习,涉及的学习方法包括听说、阅读、记忆、思考等。

二、展元素

现代汉语对展示下的定义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展是施展、发挥;示是给人看。根据创造成果的新颖程度和价值大小,美国心理学家泰勒把创造力划分为五个层次,即表达式创造力、生产式创造力、发明式创造力、革新式创造力和高深式创造力。表达式创造力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它是后述四种创造力的根基。课堂变革应将学生展示作为突破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展示的体验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在展示的感悟中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

 “展”有双重含义:一是展示,二是发展。展示的核心是建构主义教育观下的“对话”,这是一种实践性对话。展示的方法和形式多样,既包括教师师德的展示,也包括学生精神风貌的展示;既包括教师学科素养的展示,也包括学生学习习惯的展示;既包括学习小组、学生个人的精彩展示,也包括老师的精要点拨……,其中,个人的展示是基础,学生间、小组间的竞争是是源动力,师生间的合作是最终目的。可以说有效课堂就是一种“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的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发展”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在知识、能力、智力、情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体现教育的价值。

“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探究实践:当堂练习;实验操作;小组活动等。这一部分可以是展示前的准备阶段,也可以是展示后的再实践。目的是学生通过个体或团队的探究实践获取真实的学习体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好示范。不能过分依赖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而忽略了利用黑板的板书示范作用。老师的例题板书(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2.展示交流:展示主要由口头、书面、肢体构成,有诵读、默写、作品、演讲、辩论、模仿、课本剧、诗歌、歌唱、舞蹈、绘画等形式。展示形式的创新打通了学习的快乐通道,学生的智慧得以启迪,能力得到培养,自信得以升华。按照展示培养过程划分,有模仿性、创新性展示;按照展示内容划分,有知识性、能力性展示;按照展示目的划分,有预习性、拓展性和反馈性展示;按照展示参与范围划分,有个体、小组和合作展示;按照展示地点划分,有课堂、课外展示;按照展示特征划分,有动态、静态展示。

3.迁移拓展:包括知识拓展;方法迁移;情感陶冶;创新能力等。前三者是三维目标的跟踪,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迸发。课堂中要有意识的对“展”之后内容进行设计,起到提炼、归纳、升华的作用。要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继续生成结构、生成规律,生成方法,从而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领域。

“展”主要引发创造性(实践)学习和交往学习,涉及的学习方法包括练习、参观、演讲、写作、模仿、暗示、讨论、访问等。

三、评元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从学生终身全面发展的角度对课程和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从教育学视域来看,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培养能力的过程,而且更需要通过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唤醒他们的求知需要,给予厚望,鼓励进取,以成功鞭策和鼓舞他们保持学习的持久性。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智力上的好坏高低之分,只有各种智力不同组合形成的差异”。群体中个体成员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认可,延伸到学习中,学生特别关注同学、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老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必须公正对待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评”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测评,二是评价,三是评比。测评是通过一定量精心设计的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评价包括师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旨在拓宽评价的对象和范围,从不同层面更公平的评价学生。评比是教师采取的激励手段,通过小组竞争、评优评先等手段科学地评价和激励学习对象,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长都有获得表扬和荣誉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评价主体多元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要灵活运用多种评价形式开展教学评价,不拘泥于环境条件的限制。

2.激励性评价常规化:美国教育家William Arthur Ward 有一句名言:“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好的老师解释知识,优秀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知识。”评价的原则:肯定性(闪光点),差异化(个体性),发展性(过程观);评价的方法:语言方式,情感碰撞,肢体动作;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面对挫折、创造成功机会。

    3.过程性评价理性化:围绕学习能力培养的四个方面: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展开,关注能力、方法等非学业方面的评价。

4.结果性评价多样化:课堂上为了实现学习效果的验收与评估,学生可以整理学案、疑学笔记和释疑本,一是改错修订,二是总结反思提炼。设置分层达标测试,力争“分层测评,人人达标”。设置多种评价项目:如演讲之星,辩论之星,数学博士,英语大使等,一方面学生在获得肯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学生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会更加主动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评”主要引发评鉴性学习,涉及的学习方法包括欣赏、创作、评论、研究等。

四、教学评价

1.四项基本指标:

(1)以“疑”为核心,没有疑问的课不上,缺乏质疑的课不上。质疑能力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说: “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能力是指具体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问题意识既是形成质疑能力的前提, 又是潜在因素。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 俗语说:“学问学问,要学还要问。”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讨。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经历和科学成就时曾指出:“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既是创新人才求知欲望的一种具体表现,又会激发创新人才的求知欲望。好奇心越强烈,想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心情也就越迫切,进而发现和提出各种问题。

(2)“展”是教学的有效载体:老师辛苦讲解,不如学生自信展示。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而不是教师表演自身才能、学生观看教师风采的场所。要想法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展示、合作互动,师生一起体验分享课堂的快乐,把课堂变成“生命狂欢”的体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条隐形智慧:谁能把学生的“学”“拿出来”,他就会成为王者。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呈现,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和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没有展示的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展示是在充分质疑基础上的自信表达,有“小展示”——小组内展示,也有“大展示”——班级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展示自信。要努力创设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展示,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既“互”更要“动”,要让学生在“主题”展示中深度合作,注重 “差异展示”,因为唯其“差异”,才更能反映学情的全貌,而且“差异”本身就具有资源附加值。

(3)“评”是最有效的激励,要善于鼓励和唤醒学生的潜能。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励、诊断、改进、调节、促进发展的作用。要充分运用多元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伴随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进行评价。同时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让评价始终伴随学生的学习并对其产生促进、激励及导向等多种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潜能,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主发展。从更大的层面来说,评价也是一种文化,这种评价文化对整个课堂文化的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4)学生活动时间25分钟以上为优,20分钟以上为良,其他为差。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和学的时间分配比例至少为20:20,留足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思、多练、多记,采用不同的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在课堂上,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变革,使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变革,让课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2.教师行为追求—“六要六不要”

要引学生疑,不要束缚想象;要等学生思,不要急于揭示;

要让学生展,不要只想着教;要创造机会,不要忽视可能;

要给学生评,不要妄加褒贬;要学会赏识,不要吝惜鼓励。

3.学生:二十四字要求

大胆思考,有效提问,善于倾听,自信表达,快乐分享,敢于评价。

(1)大胆思考:“我思故我在”,思考俨然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习惯,思考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这是大胆思考的第一层含义:自我存在感。洛克威尔曾说:“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思考产生疑惑,疑惑孕育智慧。学生面对问题时首先应该深思熟虑,有了深入了解再去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必要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或假设以解决问题,不受现有理论、习惯或经验的束缚,要自由设想,甚至猜想,但不可幻想。这是大胆思考的第二层含义——感知发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要将思考与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要为学生预留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这是大胆思考的第三层含义——发现创新。最终使学生在思考中感受世界、感受他人、感受感动,思考带领学生走向深入,走向精微,走向深刻、走向和谐。

(2)有效提问:学生要彰显生命活力,就要能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具备想问——问题欲,敢问——表现欲,会问——创造欲的习惯和能力。努力形成批判的意识、追求不一样的意识,使思维在碰撞中闪出智慧的火花。著名美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做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爱因斯坦早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在课堂中要具备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从没有问题到发现问题,从带着问题来到带着问题走。学生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没有问题便是最大的问题。发现问题的大致流程如下:

1.jpg

发现问题、有效提问是从问答走向对话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表层问题发展到深层问题,将开放性问题和闭合性问题有机结合、灵活转化。

(3)善于倾听:乐于倾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修养,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尊重的形式,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尊重,因此,在和他人交流过程中,慢慢的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学会应该这么说,一个懂得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的人,是知道该如何倾听别人的。倾听他人是一种品德,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体现。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人起码的尊重。就学习本身而言,通过倾听,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应是学习的一条捷径。学生学会倾听,使课堂上不仅有热烈的讨论和争论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情形,它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它也是学生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

(4)自信表达: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是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和阅读的综合运用,是各种学习能力、智力的综合反映。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一定的文化修养。自信是课堂生命活力的情感要素之一,自信催生成功,成功伴随快乐。自信是表达的原动力。人的自信,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脚踏实地换来的。学生进步,得到提升的不仅仅是躯体,也包括其心灵。那个提升了的内在的自我,正是自信的表达。生命活力的实现形式就是展示(表达)。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达而快乐。自信表达就是。学生在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疑展评”课堂学习氛围下,自信表达彰显真我风采,追求和超越前方的梦想。

(5)快乐分享:要想通往“天堂”就要拥有“合作”这张“绿卡”。在“疑展评”有为课堂中,学生快乐地学习,并分享着学习的快乐。通过及时、有效的交流分享,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也有利于学生知识、智力、技能的提高。在合作分享中,小组成员之间“角色互补”,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智慧共享。生生之间那传神的目光、充满童真的语言交流是课堂中最动人的场景。自主学习才有合作的需要,学会合作分享才能创造奇迹。快乐分享的价值追求潜移默化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快乐分享肯定是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象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并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6)敢于评价:“疑展评”有为课堂充满了教师对学生赏识与激励,而更多的是学生的反馈与评价。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评价也不再仅仅是针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更多的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间相互认可与赞扬、争论与指正,学生大胆地评价教师和学习内容,这些启迪智慧的评价使课堂更加理性、和谐,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努力的结果,对学习充满信心,消除了内心的紧张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语言变得更加流畅,课堂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敢于评价使学生更加自信,同学之间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