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概况 > 依法治校

教师专业成长指南

发布时间:2017-10-26 来源: 分享至: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吴颖民校长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内涵:更新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强化专业精神。两种诠释是差不多的,其中专业思想(精神)是灵魂,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能力)是应用。

1.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包括:

(1)专业理念;

(2)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边缘学科知识和新学科知识、最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信息、多元学科知识结构;

(3)专业能力;

(4)专业态度与动机等。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

(1) 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

(2)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3)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4)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

二、为什么要专业成长(发展)?或者说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意义何在?

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意义所在: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利于推动教师的自我实现和价值的追求。从教师个体的角度,第四点是最核心的,自我实现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当然教师也不例外。通过自我实现可以获得认同感、责任感和幸福感。首先是认同感,获得同行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这是安身立命的基础;通过不断成长取得成果,获得肯定和赞赏,从而树立和增强责任感,即对自己不断提高要求,向上攀登;有了别人的认同和自身的责任,幸福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幸福感是自己内心的感觉,关注过程甚于结果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三、专业成长目标和内容的设定和实现

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设定目标和内容,比如,如果你是刚出来教书,那么

熟练教学、树立专业精神可以是目标;如果已经被评为中级教师,那么高级教师可以是目标;如果写不出高水平的论文或教学设计,那么写好可以是目标;不会做课题研究,那么研究做好课题取得成果可以是目标……显然目标和内容是多样化、多层面和分阶段的,但必须是适合自己的,符合自己需求和特质的。

作为教师,不管如何定位自己的目标,其最终目的是达成专业素质。美国的保罗·韦地博士,在对9万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12种素质:

(1)友善的态度。“课堂如一个大家庭一样”。

(2)尊重课堂内每个人,“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戏弄”。

(3)有耐心,“决不放弃一个人,直到你做到为止”。

(4)兴趣广泛,“带给学生课堂以外的观点”。

(5)良好的仪表,“语调和笑容,使人舒畅”。

(6)公正,“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欢乐而不单调”。

(8)良好的品性,“从不发脾气”。

(9)对个人的关注,“帮助认识自己”。

(10)伸缩性,“说出自己之错”。

(11)宽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

(12)有方法,“我完成任务,竟然没有觉察到这是因为他的指导”。

在哪一个方面薄弱,我们就优先攻破,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和内容,并努力实践和改变。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必须埋头学习、思考和总结,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变化的。

四、教师的专业知识分析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名师成长的基本要素。对一个教师来说,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

  但是,从当前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整体也呈现出一些不足和缺陷。比如,有的教师重视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忽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导致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再如,有的教师仅限于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对其他学科了解不多或知之甚少;还有,许多教师对所学学科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比较重视,而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方面的一般性知识注重不够。由此可见,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必须完善教师的各方面知识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知识”(teacher knowledge),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知识必须能体现教学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独特性,即能够说明教师知识在教师专业素养构成中的独特规定性与不可替代性。教师知识不仅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具备的智力资源,而且,其丰富程度和运作情况也直接决定着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

  教师的知识包括哪些内容,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18世纪以前,人们在传统上认为,教师所需要知道的就是他们所要传授的,也就是教师所教“学科(内容)”方面的知识。从19世纪早期,人们认识到,教师不仅应当知道他们所要教授学科的知识,还应当懂得如何进行教学的“如何教”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除了学科(内容)知识外,教师还需要学习关于教学的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教师知识的内涵不断拓展。一般认为,教师知识除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以外,还包括课程知识、学习者知识、教学环境知识、自身知识和有关当代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等等,人们开始不断探索着较为完整的教师知识结构。

目前,一般认为,教师专业素质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由教师在系统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的知识构成的体统。

  1.一般方法论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的最上位层面是一般方法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逻辑学知识等。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及科学的表达方法,才能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

  2.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中间层面的是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需要博采众长,不仅要有渊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还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只有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才有利于教师在学科对比中互为基础,相互渗透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全面素质的提高。具体说来,包括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和文化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果三个方面。

  首先,要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任何学科教给学生的知识首先都是基础知识,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对于这些知识,教师不仅自己要懂得,还必须能够给学生讲解清楚,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会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理解得更深刻,以便做到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做出恰当的指点,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教学活动有及时性的要求,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准确、深刻,还要熟练,能够敏捷而灵活地应用,以保证教学流畅地进行。

  其次,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首先是教好功课的需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直接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教师要把握好所教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正确理解与其相关知识的关系,则必须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同时,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学生吸收知识的信息源是多方面的,每天学生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扩展其知识视野,随时都可能向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教师不可能完满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却应该在回答中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用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另外,与掌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相联系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尊重文化科学的态度,读书与探索的兴趣和习惯,参加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以及艺术修养等,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再次,教师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并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文化科学发展史诸如文学发展史、文学史、科技发展史等等,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劳动人民的智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伟大创造。它会帮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也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提供生动的实际材料。所以说,文化科学发展史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它是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知道出现了哪些重大的新成果。尽管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科学知识,并不要求立即教给学生,教师却是应该了解的。因为教材在不断改革与更新,不断吸收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教师要理解教材中的新内容,就必须了解文化科学的新发展。在现代教育活动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造精神,而当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精神。教师要承担起新时代的教育任务,要具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科学素质,就必须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科学素养。

  3.教育学科知识

  要成为一位好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和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与教育测评、青少年心理学及学科教学论、课程论、当代世界教育思潮。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是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对具体的学科知识作出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解、将自己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比较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这些教育学科知识,从具体内容上看,既要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又应包括学科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知识。所以,如果说,普通文化知识使教师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应对复杂教学情景并能够有“远见卓识”,那么,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

4.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所从事的是具有的特定专业的实践工作,只有具备一定学科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有效教学。而且,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必须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因此说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5.实践知识

  对教师知识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新的转向,开始关注“教师经验”问题,并提出了教师的“实践知识”这一概念。通过新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之间的对比研究发现,影响教师教学成效的因素不仅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和“如何教”的知识,教师的经验作为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师知识结构中包含着实践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的因素,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与一般大众知识或“理论性知识”相区别的概念。同“理论性知识”相比,它缺乏严密性和普适性,是一种多义的、活生生的、充满柔性的知识;是凭经验主动地解释、矫正、深化现成的知识而形成的综合性知识。加拿大学者康奈利(F.Connelly)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概念,指出,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是出自个人经验的,就是说,那种知识不是某种客观的和独立于教师之外而被习得或传递的东西,而是教师经验的全部。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师的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

  教师实践知识是来自教学实践的智慧,对它的研究不能剥离具体的实践情境,实践情境和经验背景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实践知识不能以语言的方式加以传递和陈述,是一种“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缄默知识是由英国学者波兰尼(M.Polanyi)提出来的。波兰尼对缄默知识的揭示和认可以及尊重,为分析作为缄默知识的教师实践知识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础。教师实践知识诞生于实际教学情境这一母体,它彰显的是教师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实践知识作为一种缄默知识也是一种个人化的知识,康奈利等人称为“个人实践知识”。“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主要关涉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是一种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的知识。个人实践知识越丰富,标志着教师在专业方面越成熟,越意味着教师开始建构具有个人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这说明,教师的实践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化的,因为它出自教师个人的经验,是教师自己的体验与体悟,它服务于教师个人化的教学实践行为”

因此,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你那具有魔力般的课堂,感受你高超的教学艺术,就需要深刻地去思考,怎样完善自我的个人实践知识,让教学实践更具魅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五、教师的专业技能分析

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力是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在活动中体现,又在中发展。因此,教师专业能力是针对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活动维度而言的。

教师的专业能力,概括起来不外乎一般能力和专业特殊能力,在教师能力方面,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需的一般能力,包括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都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的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此外,中小学教师还须具备从事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能力。综合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并细化到教学层面,又可以划分出许多能力的子集。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都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教师就要善于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向同学了解,看成绩单与换行评语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方法是教师的直接观察,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智力活动、情感表现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捕捉教育时机的重要条件,善于观察学生的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可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反之,问题没有及时发现,拖延很长时间,到了较为严重程度再去解决,教师就很被动。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教育气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而要求现代教师要善于同学生交往,使学生喜欢和他接近,愿意和他说心里话,显然,建立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善于和学生交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学生信赖的人,同时又成为他们的朋友。

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是语音正确,发标准音,说普通话,表达的内容能被学生顺利接受;其次要用词准确,语句完整,准确传达思想内容,既保证科学性又通俗易懂,为学生所理解;第三,要系统连贯,逻辑性强,善于运用独自式语言,讲述知识或说明问题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结论明确;第四,要富于启发性,有感染力,掌握对话的语言艺术,在对话中善于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勇于发表个人意见,进而形成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在交流中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在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符合环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卫生的需要,适中而有变化。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基本功,在提高文化、业务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要有意识锻炼,矫正缺欠,才能使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高水平。为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教师还应善于利用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使其同语言表达相配合,如表情、手势、姿态,与学生的距离、讲话方向等,这些处理恰当则能增强表达效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由传统教育采用的模型、标本、图表、画片等发展为多媒体课件、动画电影、计算机捕助教学,对教师运用教育手段的能力必然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教师要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有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教育现代化必然实现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就必须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本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是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主要有两项: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使学生遵守课堂常规,又要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还要处理好一些偶发事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有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对教学的知识内容掌握得再好,教学设计再科学,如果缺少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秩序不好,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相互干扰,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教师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善于组织管理的班主任,总是给学生提出富有鼓舞作用的集体奋斗目标,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把全班同学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的核心,树立正确舆论,培养优良班风,充分发挥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寓教于管,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集体中健康成长。教师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往往费时很多,学生集体还是没有形成,教育难以顺利进行。

    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有时需要借助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存在密切联系,教师提高组织管理能力,需要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清楚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种种影响,这是提高组织管理能力所不可缺少的。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对学生而言的,只有很好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恰当的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是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特点。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每位教师在完成教书盲人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通常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从实际工作中提出课题,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任务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观察,积累第一手资料,从中进行分析探索,求得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在参加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要有正确选择课题、科学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做好观察记录、积累系统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等一系列科研能力。教师虽不同于专职研究人员,从事研究的主客观条件都有一定限制,但基本的研究能力却是同样应该具备的,否则就无法承担起教育规律研究者的角色。现代学校普通要求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发挥创造性,进行一定的改革实验,定期提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因而教师必须懂得教育科研方法,具有教育科研能力,这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六、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

    1.养成读书的习惯

教师更需要读书,这往往是最忽视的地方。我们不能局限于墨守成规的教学,更要思考创新,这便需要教师具有全局的视野、科学的素养和专业的知识。不读书无法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无法理解学生的心理,更无法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

读什么?可以是教育名家的专著(教育学、心理学等,见表1),专业期刊文章,前沿热点技术和理论等。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教师如果就是埋头苦教,那么必然也会“面目可憎”的。通过读书,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表1 (来源于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

类别

书目

别国的教育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薛涌)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自己的文化

《德道经》(老子)《论语今读》(李泽厚)

教育文艺

《爱弥儿》(卢梭)《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教育启蒙(自我启蒙、启蒙他人)

《教师人文读本》(张民生、于漪);《胡适还是鲁迅》(谢泳编)《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真情与智慧》(肖川)

心理学

《心理学的故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亨特著)

《天平上的心灵——实验心理学的故事》(朱晨海编著)

2.反思和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智慧

李镇西在《在反思中成长》中指出: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专业品质。

“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笔头不写是会生锈的,当然不是笔头生锈,而是大脑。只要你积极体会教育教学内容和切身思考发现问题,尝试解决并书写出来,一点一滴的积累,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快乐体验。

撰写的内容可以是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争取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评比,并争取在专业期刊、报纸上发表。

3.立足博客、微信等平台,实现广泛交流

交流的目的是知道谁有自己需要的知识,获取隐性知识。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显性知识,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方式传播和学习;隐性知识,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他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如果一个人将其隐性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一定的媒体进行交流,就将其知识显性化,其他人获得其知识,就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从中可以看出,广泛交流对自己的个体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信息化手段(微信、博客等)为平台,将所读、所思、所写都发布在上面,形成一个展示自己,并与他人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学习、总结、反思、评论中实现自我建构。教师的成长档案,是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形成的心路历程。

4提升教学能力,展示个性才华

    以发展学生为目标,认真的研究课堂,反思课堂中每一处细节,向40分钟要效益。不断地苦练内功,在课堂结构、活动开展、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方面经营自己的模式,凸显个性才华。积极承担各级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多听取同行、专家的指导意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教学比武和个人技能比赛,在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的基础,争取代表学校、地区获得优异的成绩。

5.辅导第二课堂,发挥兴趣特长

第二课堂是是发挥我们专业技能的一种方式,也能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力观和实践观,贯彻“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和学生要在第二课堂中共同成长,生成有价值的校本教材和配套资源。教师在认真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努力实现校本化的实践与创新。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持续的给自己补充能力;要做好辅导对象的选择;研究和实施有效的辅导方法,尽量多样化;辅导时间安排合理,关注学生的辅导需求。如果是学科竞赛辅导,更要选好苗子,让真正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保证充足的辅导时间,当然会牺牲老师较多的业余时间——这要看老师的热爱程度。

6.开展课题研究,孕育创新成果

课题研究是一个集中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综合性活动平台,包括课题的选择,课题内容设计,研究方法,操作步骤,报告撰写,成果展示等。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的教研能力。“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从以下三个领域发掘问题:课程问题(开发校本课程)、教学问题(教学方法调整及改善:有效教学)、管理问题(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问题”再由“设计”转化为研究课题。可见,课题必须是实践问题,是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小问题。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能具备不竭的动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自己提高要求,根据个性特点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在实践中反思调整成长——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希望每一位老师践行“科学、协作、拼搏”的石中人精神,做好教育教学中的“小事”,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目标,吹响新的号角,开始新的征程,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